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清明时节雨纷纷,缅怀水产界先人
  • 清明时节雨纷纷,缅怀水产界先人
  • 2023-06-05 13:39:33


  •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到了寄托哀思、祭祀先人的传统节日。

    今天,又岂止是今天,我们怎能忘记那些已故去的老一辈水产人为行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呢?


    刘筠


    鱼儿水中游,可曾忆“鱼痴”—追忆刘筠院士


    1月21日凌晨5时7分,长沙。

    湘云鲫、湘云鲤的发明人刘筠院士因病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心爱的实验室、他牵挂的家人和学生,享年86岁。

    消息传开,湖南科技界、教育界、水产界一片悲痛。

    他的学生从美国、广州等地赶回长沙,他联系的基地工作人员纷纷含着热泪赶来吊唁。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教授,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含泪写下了“学界泰斗,人生楷模”的挽联。

    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为了让老百姓能吃上鱼、吃好鱼,倾注毕生心血。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爱生如子,和蔼可亲。

    “住院前,还在办公室工作”

    “元旦前,在他的办公室,我们还一起讨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问题。他还对我说,如果自己的眼睛好的话,还可以做更多的事,走更多的地方。”1月22日,刘筠院士的学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肖亚梅泪眼婆娑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元旦节后上班,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拐杖声了,看不到他到我们水房打水的身影了。”

    “他的离世,对我们学校是一个重大损失。他除了住院外,基本上都在工作。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每天上午8时准时上班,下午5时半下班。他的敬业和勤奋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湖南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何扬波告诉记者。

    “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奋执着的人。记得有一年他生病了,必须住院,我去给他开支票准备住院费。没想到他抱着病体一直坚持工作,10天了还没去医院,支票作废了。后面我又给他开支票,他又拖了10天,就这样我开了3次支票,直到他实在无法坚持下去才到医院去。”刘筠院士的学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建中告诉记者。

    “他视事业为生命。记得有一年我陪他到东湖渔场做研究,住了半个多月。后来回到长沙时,已经比较晚了。我以为老师会直接回家,结果他行李都没放下,先去了实验室。”李建中回忆。

    毕生致力鱼类繁殖研究,被誉为“鱼痴”

    “刘筠院士的离世,对我们水产界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业处处长杨开吉悲痛地告诉记者。

    刘筠院士毕生致力鱼类繁殖研究。他是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我国“四大家鱼”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他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渔业靠天吃饭的格局,使得鱼的价格比蔬菜还便宜,成了老百姓能常吃的美味之一。

    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异源四倍体鲫、鲤,利用该四倍体鲫鲤研制的湘云鲫、湘云鲤,比普通的鲤鱼、鲫鱼体型肥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特别是谷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含量高,味道极为鲜美,很好地解决了鱼的品质问题。

    “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在世界上创造出的一个新物种、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鱼。”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工健介绍。

    此外,刘筠院士还对甲鱼、牛蛙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因为他的研究,使甲鱼和牛蛙这些特种水产爬上了寻常老百姓家的餐桌。

    “研究鱼类繁殖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们每年3月初就要到渔场去。因为鲤鱼、鲫鱼在农历惊蛰节气开始产卵,草鱼在4月、5月开始产卵,甲鱼在6月开始产卵。从3月到9月,我们基本上在基地。鱼类产卵一般在凌晨的1时左右,这时候我们蹲在池塘边进行研究和观察,一蹲就蹲到天亮。夏天的夜里,蚊虫非常多,刘筠院士和我们一起守在池塘边,全然不顾蚊虫的叮咬。不仅如此,他和渔场的工人们同吃同住,条件非常艰苦。有时候没地方睡,他就蜷在鱼棚的长椅上过夜。” 周工健教授回忆。

    “我们汉寿的科技工作和甲鱼养殖户都非常感谢刘筠院士。听说他逝世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难过,有近20人专程从汉寿赶到长沙,要送刘院士最后一程。”汉寿县特种水产养殖研究所李德爱告诉记者。

    刘筠院士对鱼类的研究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给大女儿取名刘白鲢。女儿出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为大儿子取名为刘鲩。草鱼又名鲩鱼,当时他正在探索草鱼的人工繁殖。小儿子刘少军,名字虽然没和鱼联系上,但是这个儿子是鱼类学博士、教授。

    爱生如子,出资100万元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

    “他对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中南大学副教授颜金鹏回忆起恩师心情沉重。

    他告诉记者,自己找工作时,恩师亲自打电话给用人单位推荐。不仅是他,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好,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问的是学校补助够不够用。

    获悉恩师逝世的消息后,已是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的文菁,当天就从湛江飞到长沙,1月22日提起恩师回忆往事哽咽不已:“刘老师知道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后,就特别关注我。”

    刘筠院士生活非常简朴。衣服有洞了也舍不得丢,仍穿在身上。女儿在图书馆工作,大儿子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小儿子是师大教授。家境很一般。但他却捐资100万元设立“刘筠奖学金”,资助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200多名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成千上万的本科生。


    江山


    罗非鱼行业痛失江山——缅怀奥尼罗非鱼泰斗江山


    2012年1月8日12时40分,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场没有预期的离别,奥尼罗非鱼泰斗江山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世人,享年83岁。

    第一次听到江山的名字,是在笔者刚从业不久,从同事那里得知:江山老先生是罗非鱼种苗业的老前辈,“江山苗”是业内公认的优质种苗。

    第一次见到江山,是2008年采访“罗非鱼产业三十年”的报道。那时他已经是年过八十的老人,瘦弱的身体里仍然充满对罗非鱼的热情,一提起育苗种种,满是老人斑的脸上神采洋溢。

    奥尼罗非鱼的研究成功,对整个产业贡献巨大。讲述起那段历史时,耄耋之年的老人记忆犹新,但更多的是对这条罗非鱼的喜爱。2009年,在南方农村报及《养殖宝典》(原《农财宝典》)举办的“罗非鱼危机与产业整合”研讨会上,江山在他的发言中,强调了奥尼罗非鱼在养殖、抗病方面的优势,很快在随后的链球菌病大暴发中得到应验。

    一位罗非鱼种苗业的前辈说,江山就是典型的老一辈人,认准了自己的东西,从来不爱计较得失。在国内率先研究出奥尼罗非鱼后,江山继续在广州市区、番禺等地繁育鱼苗,1992年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广州,辗转佛山高明、江门新会等地,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事业。

    “江老先生的苗质量一直很好,但是产量少。”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多年来,不断受到土地征用、水源污染、产量不高等问题的困扰,以及高产量的吉富罗非鱼苗的冲击,江山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坚持着种苗的质量,年届花甲还下鱼塘亲自挑选亲本,这份坚持值得所有人尊敬。

    “做了几十年罗非鱼苗,感触不少,做了这条杂交鱼出来,也算给农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实用的东西,也有很多人从我们这里得到亲鱼,使更多的农民能用上好的鱼苗,我也很高兴。做鱼苗不是简单的工作,最关键的还是鱼种的筛选、保存和繁殖,这几个词看着简单,要真正做到好很难。”这是江山对自己的总结。

    龙年春节前夕,奥尼罗非鱼泰斗江山去世。江山没有子嗣,他留给后来者的,是严肃的职业操守和对行业的执着追求。作为老一辈水产人的杰出代表,江山之后还有更多的行业精英在追随他的脚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罗非鱼种苗行业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亲本保有量和种苗产量独占鳌头,育种水平持续提高,优良品系不断出现,一批优秀的企业成长了起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恰好契合了江老先生名字的诗句,映射出一代又一代水产人扎根行业、服务行业的奋斗精神。


    蔡江赐


    海南海水养殖先驱蔡江赐辞世


    2月26日,正是海南气候转暖、种鱼场准备产卵的时节,在这片水域和鱼朝夕相处十几年的台湾人蔡江赐却因病永远离开了,享年59岁。

    提起蔡江赐,在海南海水鱼养殖业无人不知。从1996年在海南开办自己的海水养殖场,集中精力开始鱼苗繁育的工作,随后又成立龙胜水产有限公司,实现育苗、标苗、养成一条龙运作。他繁育过龙胆石斑、老虎斑、青斑、红鱼、金鲳等20多个海水鱼品种,填补了海南乃至大陆许多海水养殖品种的空白,带动了海南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而在蔡江赐计划到大陆发展时,大陆海水养殖行业还相当落后,水产苗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台湾供应,朋友一致劝阻。事实证明,蔡江赐的一意孤行实则是先见之明。三亚的地域优势与台商的技术投资结合,推动着海南的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从原来的鱼苗依赖进口,到如今海南鱼苗不但销往大陆,还销往台湾及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而蔡江赐的远见与汗水将他成就为台湾来到内地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先驱者,甚至他在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中功不可没。同行晚辈蔡有森评价其“对海南水产业,尤其是海水苗种繁育方面贡献很大”。

    十几年的水产路,有风调雨顺受人追捧的辉煌,也有一夜台风价值400万亲鱼尽失的苦涩。经历过大起大落,蔡江赐更多了一份坦然与对市场的洞悉。在2012年上半年石斑鱼市场出现低迷前,蔡江赐早已料到这一趋势,将大部分鱼苗提前售出规避风险。他不把钱一手抓,而是投资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在将产业做大的同时也带动东南亚水产业的发展。

    蔡江赐曾担任三亚市台商协会副会长,“厚道做人、诚信做生意”的原则使得业内多愿与其打交道。想起当时蔡江赐在困难时的热心出手相助,同为台湾人的洪宜展不停感叹“蔡江赐是个好人”。“记得当时我来做生意,有一次买鱼要二三十万,我钱不够,对方又要求现金,蔡江赐拿了一个本子和密码给我,里面有七八十万现金,他说你先拿去用。那是他对我的第一次帮助。”洪宜展说。

    如今逝者已去,但他倾其一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将在海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而先生之伟业,也将由其子蔡东霖传承和发扬。

    先生走好!谨此悼念扎根大陆的台湾水产人——蔡江赐先生。



    钟麟


    “家鱼人工繁殖之父”

    (1915-1996),广东南海人,新中国水产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任珠江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8年集成鱼类生理学、生态学原理发明了“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开启了水产养殖苗种可控制生产的新时代,由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巨大贡献,钟麟先生被誉为“家鱼人工繁殖之父”,该项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8年5月,钟麟决定用“生理与生态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并连续做了几天试验,连家也没回。他妻子急了,连续打电话找他也没找着。后来妻子到实验场找到他的住处。那是一间搭建在塘边的棚舍,推门进去,屋里无人,一股强烈的鱼腥味冲鼻而来,只见饭桌上碗碟里有一点剩饭和半截馒头。原来钟麟正聚精会神地在池塘里摆弄他的试验。深明大义的妻子只好默默地回家了。


    林鼎

    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之创始人


    林鼎(1935-199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鱼类学、鱼类养殖学和鱼类营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0年任国际营养联合会(IUNS)鱼类营养和产品专业委员会理事;同时担任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会水产动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在国内外水产养殖和鱼类营养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1995年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意义的“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学术研讨会”首届会议。


    倪达书


    首创“鱼稻共生”种群生态关系之理论


    倪达书(1907-1992),原生动物学家,鱼类养殖学家,鱼病学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早期主要从事原生动物学研究,在甲藻分类及甲板形态的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后致力于淡水鱼类养殖学和鱼病学研究,在鱼病防治、稻田养鱼、改革池塘养鱼制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首创稻田养鱼的理论,改革池塘养鱼制度,对中国淡水渔业和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0 世纪50年代,倪达书就开始对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总结,在《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一版,1961)中写了“稻田养鱼”一章,、《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提倡稻田养鱼。但中国历史上稻田养鱼主要是利用稻田饲养少量食用鱼,缺少科学的指导,技术水平低,产量不高,所以并未引起稻作和养鱼专家的重视。1972年,倪达书带着稻田养鱼的新设想,到武汉市东西湖养殖场农业队进行实验。从整田、插秧、开沟、挖鱼塘到放养草鱼苗和田间管理,他都事必躬亲。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每亩养鱼稻田增产稻谷8%-43.7%,实现了稻田养鱼,以鱼促稻增产的美好设想。



    夏德全


    奥利亚罗非鱼之父


    (1938-2005),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鱼类遗传与育种研究,开创了我国奥利亚罗非鱼养殖和研究新纪元。系统研究了奥利亚罗非鱼遗传特性和抗寒相关因子。把免疫电泳技术引入鱼类同工酶研究,准确确定了各种鱼类同工酶谱和亚基组成。在鱼类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方面,获得了鲤鲫移核鱼、雌核发育白鲢,发展了鱼类细胞工程研究,为细胞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利用鱼类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团头鲂,这为鱼类基因工程定向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1983年4月,夏德全婉言辞谢美国俄勒冈大学等多家院校的邀请,准备回国。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想带几十条奥利亚罗非鱼回中国,导师一口答应。为了将鱼安然运回国内,夏德全做了充分准备。他自费买了箱子、塑料袋、氧气泵和几盒电池,把40多条鱼分装在两只箱子里,自己交了198美元的航空运费。途径纽约时,夏德全把鱼养在水盆里,为防止鱼跳出,他日夜守候,换水充氧。在纽约旅馆里,他碰到一位将和他同机回国的访问学者,西南医科大学付继梁先生(现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付先生说:“你的精神太感人了,为了鱼,这么辛苦,又不能去观赏纽约的风光,我来代你照看一天,你到街上转转吧。”在美国朋友和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中国民航驻纽约办事处、全体机组人员的热心帮助下,夏德全带着32条存活的鱼踏上了祖国国土。,他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