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一般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并不会像其他动物一样,容易被人类发现,往往已经损失惨重了才能看到征兆。而水产养殖动物的治疗也很复杂。病房防治是养殖环节中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内容。但往往养殖户养殖水平一般甚至低下,导致疾病防治不及时不到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重视治病,忽视预防
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水中,肉眼不易观察到。平时主要靠巡塘观察水产养殖动物异常举动、吃料情况、极个别死亡鱼类、水色、简单理化指标测量等方式,发现疾病。这些方式主要为感官感觉,往往不准确。养殖户们往往忽略。而等到水产养殖动物已经开始大量死亡或者出现异常,其实问题已经很严重,治疗效果也比较差了。所以日常的观察不能忽视,这是预防的依据。水产养殖过程中稍有异常,养殖户均应予以重视,请专业人士给出合理建议。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2.经验主义严重,盲目诊治
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一些养殖多年的养殖户往往心高气傲,觉得经验丰富,可以应付,按照以往经验或者周边邻居经验盲目采取措施。其实很多情况看似一致,其内在病因并不一样。可能某种情况下防治方法一样,但很多情况下方法迥异。更何况,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水产养殖的疾病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多以前的经验已经具有局限性。比如近几年流行的疱疹病毒,按照以往经验消毒杀菌处理,结果加重病情,损失惨重。遇到水产养殖动物异常,正常的做法应该是请专业人士化验水质、解剖生病动物,在科学检测的基础上,对症治疗。切不可盲目采取措施。
3.盲目依赖杀虫药、抗生素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意识的加强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杀虫剂以及抗生素将被淘汰。杀虫剂一方面不符合国标,因为国家在杀虫剂方面的标准极少,很多杀虫剂是其他领域抄袭过来的,不稳定并且不规范。所以这些年由于杀虫剂导致的养殖事故很多。另一方面产生耐药性。养殖户觉得用完杀虫剂鱼类吃食好转,其实是误区,一个是杀虫剂本身有诱食作用,另一个杀虫剂起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适当消毒就能有效,而用杀虫剂就加重了药量,会对养殖动物及水体造成伤害。抗生素就不说了,牵扯到人类健康,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倡导禁止。以前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疾病治疗起到很大效果。但养殖户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可以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代替抗生素,这些方式比较温和,所以要用在平时,尽可能提高鱼体免疫力、抵抗力,避免疾病产生。
4.随意加大药量
一方面渔药整体环境影响,另一方面耐药性的影响,第三养殖户急于治病心理影响,往往在病害防治过程中随意加大药量,有些时候起到了效果,就觉得方法正确,扩展到其他任何时候。其实随着渔药厂家的越来越正规,这种方法大可不必。应该准确计算水体、养殖动物重量,严格按照渔药说明或者专业人士建议,使用渔药量。
5.重治疗,轻巩固
许多养殖户朋友在疾病治疗后期,觉得病情缓解,就停止用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水产养殖动物不易观察,往往大多数病情控制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少数动物还带有病原体或者没有恢复体质,这个时候需要继续用药巩固治疗,让全部动物都痊愈或体质恢复,尽可能减少带病动物存在。二、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用药,往往对水体、鱼体造成伤害。所以在治疗后期应该修复一下环境和动物本身,减少前期负面影响。比如用一些解毒剂、肥水产品、底改产品等改善修复一下环境,添加一些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微生态制剂,巩固动物体质,为养殖的正常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