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天气闷热,水温持续升高,水产养殖进入生产旺季,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增加,残饵及排泄物不断增多,极易影响水体环境。同时7月也是雷雨多发季节,可能出现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温变化幅度大,养殖水质、底质较不稳定。本月是水质易变、病害爆发和流行的主要月份之一,病害防控工作尤显重要。
一、病害预测
根据近几年同期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和今年各地养殖水生动物发病情况看,7月份需关注以下疾病:
(一)重点关注疾病
1.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鲫、鲂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尤其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可保持在25℃以上时最为严重,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
2.
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鳙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在水温高于18℃时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且死亡率较高。从历年监测情况来看,当年草鱼种多在7月起就开始发病,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
3.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流行高峰,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白斑综合征:往年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2014年有克氏原螯虾主产地也发生了该疾病,白斑综合征感染宿主范围有扩大趋势。今年,已有克氏原螯虾主养区发生该疾病,发病地区和面积呈扩大趋势,对虾主养区及克氏原螯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6.肝胰腺坏死症:俗称“偷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多由于投苗密度过大、饲料投喂过量,养殖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二、防控措施
(一)本月各养殖种类生长速度较快,应注意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针对天气闷热可能造成的鱼类缺氧,应注意加强日常管理,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和水质情况,特别是加强水质调控。
(二)各地要密切关注暴雨、台风等突发性天气预报,及时加固养殖设施。台风暴雨期间,要谨防池塘、网箱等水体缺氧,关注养殖动物的应激性反应,增强鱼体免疫力。
(三)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实施,也可从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查询。
(四)科学投喂。投饵遵循“四定”原则,适当减少投饵量,高温季节不能吃的过饱(七、八成饱即可)。定期投喂药饵,增强养殖鱼类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生态调控。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理水质;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2个小时;可在水面上种植15%的水生蔬菜。
(六)加强生产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注意观察水质和养殖对象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对离群独游、游泳失衡、摄食不正常、体色反常或病灶等情况及时处理;发现死鱼虾要及时捞起,防止病害扩散蔓延,避免死亡动物腐烂对水环境造成压力。
(七)治疗措施。病毒性疾病可改变养殖模式,选择优质苗种适当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