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女士对记者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前一天傍晚,隔壁邻居送了一条河鲫鱼给她,说这是朋友送的“水库鱼”。想尝个鲜的孟女士就把这条鱼交给了她母亲,打算给饭桌上添一道河鲜。
配图来自网络,文图无涉
没想到,孟女士的母亲刚“下刀”,就在鱼腹里剖出了两根“面条”。
配图来自网络,文图无涉
“刚开始,这两根‘面条’是盘在一起的,塞满了整个鱼肚,我们全家人都没看过这种东西。”孟女士说,由于对“面条”存疑,孟女士的母亲将鱼烧熟后,全家人都没有对鱼动筷子。
配图来自网络,文图无涉
最后,这条鱼就喂了孟女士家养的猫。
配图来自网络,文图无涉
当天晚上,孟女士从外面锻炼回来,又瞧了瞧这两根“面条”,有点好奇的她拿着牙签戳了一戳,这一戳,把她吓坏了。
“‘面条’居然会动!是活的!”孟女士说,她发现这两根“面条”动起来就像蚯蚓和蛇类的扭动。孟女士的母亲说她那么大的岁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不知道会不会是某种寄生虫。
配图来自网络,文图无涉
为了求证“面条”是何物,隔天上午,孟女士来到了报社。
对于孟女士带来的“面条”,记者看着眼熟。本报曾于2014年刊登过“河鲫鱼肚子里剖出宽面条”的报道,“面条”真名为绦虫,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鱼类肠道寄生虫。
为此,记者联系了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朱卫东。
朱卫东告诉记者,按照孟女士提供的照片来看,她家鱼体里剖出来的很可能是舌状绦虫。舌状绦虫虫体一般宽15毫米,长度从数厘米至数米。舌状绦虫病在我国流传很广,堰塘、水库、江河养殖鱼类均有感染发病概率,主要危害鲫、鲢、鲤等鱼类。
配图来自网络,文图无涉
孟女士发现的这么大绦虫,在我市比较少见,对鱼体和人体都有危害。绦虫的幼虫寄生到鱼体后,吸取鱼体的营养生长,病鱼会渐渐失去生殖能力,极度消瘦,最终严重贫血而亡。而人体一旦摄入绦虫的幼虫,幼虫就会钻入各器官而危害健康。
朱卫东提醒市民,尽管绦虫遇到高温会死,但对高温持续时间有要求,若是没有达到一定时间,人又吃了下去,很可能会因此生病。所以有绦虫寄生的河鲫鱼,大家还是不要吃了。
撰稿:余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
版式编排:余姚日报新媒体事业中心 张瀚之
------------------ END ------------------
余姚日报微信合作
电话:0574-62718585 18905847401
微信:18905847401
做鱼时看仔细,高温多煮煮
别让寄生虫得逞!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