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中,不管新老养殖老板们,一谈到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时,轻松的心弦一下子就紧绷起来了,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氨氮的来龙去脉。 一、 氮的来源 所谓氨氮其实是指氮在池塘水体中存在的一种形态而已。在天然水体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游离态氮气、氨态氮(TNH4 —N)、硝酸态氮(NO3-_N)、亚硝酸态氮(NO2-_N)及有机氮化物。其中常见有机氮化物有如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既然氮有如此多的形态,那么氮在池塘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氮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水生植物包括藻类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水中氮、磷、钾的可溶性无机化合物在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被大量吸收利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时,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叶绿素、维生素、生物碱以及核酸和酶的重要成分。 二、氮的转化 养殖环节中我们为了提高初级生产力,即提高浮游植物的数量,必须向池塘中定期添加肥料。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氮的转化和吸收利用。 1、含氮有机物投入水体后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氨态氮。如生物肥、农家肥及各种绿肥等; 2、无机氮肥的使用,如常用的有碳酸氢铵等,可直接被藻类利用。 转化原理: 第一步:铵化作用: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氨态氮的过程 含氮有机物(需氧分解)——NH4++CO2+SO4+ H2O 含氮有机物(厌氧分解)——NH4++CO2+胺类、有机酸类 第二步:同化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利用水中的NH4+、NO2-、NO3-等合成自身的物质。 第三步:亚硝化作用:在有氧情况下,经亚硝化细菌的作用,氨进一步被氧化为NO2-; 第四步:硝化作用:在有氧情况下,经硝化细菌的作用,NO2-进一步被氧化为NO3-。 而在厌氧情况下,厌气性微生物如反硝化细菌则大量繁殖,会将NO3-还原为NO2-,进一步则还原为NH3。 通常情况下藻类是优先吸收利用NH4+((NH3)的,而对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通常所认为的是氨氮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变成硝态氮后被藻类所利用是不全面的,主要的原因在于藻类对NO3-利用能力。而科学的方法在于补充限制藻类生长的其他限制性因子如磷等,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从而利用水体中的氨氮,使得水体中总氨得以降低。 所以,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我们常说的氨氮、亚硝酸盐只是氮的不同形态罢了。 而我们常说的氨氮,即是分子氨和离子铵的总称也叫总氨,我们平时使用测试试剂测得的即是总氨。 三、 既然我们知道了氨氮的来源与转化原理,那我们让看看氨氮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1、离子氨态氮因为带电荷,通常不能渗过生物体表,一般对生物无害,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分子氨能透过细胞膜,具有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 在pH、溶氧、硬度等水质条件不同时,氨氮的毒性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氨态氮的毒性随pH增大而增大。同时分子氨的毒性也随水中的溶解氧的减少而增大。 分子氨的毒性表现为: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损伤鱼的鳃组织,降低鳃血液吸收和输送氧的能力。甚至导致鱼的败血症。 2、而亚硝态氮是极为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在硝化细菌的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低毒的硝态氮,而在水体中缺氧时,好氧微生物受到抑制,厌气性微生物(如反硝化细菌)大量繁殖,被反原为氨态氮。其毒性为:主要是影响氧的运输、重要化合物的氧化及损坏器官组织。 四、处理思路: 1、 把控好含氮化合物的投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注意氮磷比要协调。这点在养殖前期要特别要注意,早春的时候,因为水温比较低,藻类和各种微生物菌繁殖较缓慢,因而对氨氮的吸收和转化比较慢,大量投肥后,极易引起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累积,对前期苗种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建议各个养殖阶段做好合理用肥计划,宜地制宜选择好适合的肥料; 2、 在养殖高峰期,投饵较大,水体相关理化指标容易超标,应根据池塘情况,控制投饵量; 3、 改善水质,调控好水体pH,适当池塘水体的硬度和总碱度; 4、 提高鱼的内脏器官对饵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率,从而减少向池塘中氮的排放量; 5、 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如化学法(增氧粉、底质改良剂)、物理法(增氧机、排换水等)等促进氨态氮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为硝态氮; 6、 利用藻类对氨氮的同化作用,在生产中常用的以磷促氮法,即通过补充水体中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如磷等来增加藻类的生长来促进对氨氮的吸收。但以往容易被忽略的是被充碳的比例,因为构成藻类原生质的碳、氮、磷元素的比值为C:N:P=106:16:1。所以在补充磷的同时一定注重对碳的补充,如糖类等。但要注意的是,藻类的生长繁殖速率也不是无限制增长的,即使池塘中有足够的营养盐。因为池塘中氨氮的排放速率要大于藻类对氮的同化速率; 7、 利用微生物对氨氮的转化作用。目前在工厂化养殖中,使用微生物滤池(包括生物絮团)来处理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也避免了大量排放水对环境的污染。这正如林文辉老师所言“低产培藻、高产培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