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古巷非常特别,
它最多的东西,是虾笼!!!
这些是以前村里用来抓虾的虾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其实还真是有段故事。这里是桂城?岗社区西约文化广场旁边的一条小巷,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虾笼文化小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海的虾笼大多数都产自西约这里。
街坊
以前整条村都是织虾笼的,女孩下班回来就织虾笼,还没有电灯就点火水灯,四个人一支灯围着织虾笼。
住在这条小巷,88岁的陈婆婆,就是一个织虾笼织了60多年的熟手技工。
陈婆婆
最初是织竹子,一分八厘一个,出去拿的话限十个一天;如果你今天完成不了十个的话就不给拿了 。
陈婆婆说,现在她年纪大了,手指不太灵活,织一个虾笼要一个多小时。织虾笼,也由过去的谋生之用变成了如今的精神寄托。
陈婆婆
别人叫我别动别织虾笼,但坐着很无聊的,后来又继续织。
小编体验后发现,其实织虾笼并不难,大概用15分钟就可以学会了,但要织得好,就很考验耐性,因为要把同一个动作,重复做很多次。这只小小的虾笼,最兴旺的时候,西约社区每月出货量曾达到3至4万个,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见到编织虾笼的身影。
为了保存这份时代记忆,西约社区在上个月举行了百人虾笼编织大赛,还特意打造了这条“虾笼文化小巷”。
翟永炽 南海桂城西约党总支部委员
给一个地方村民也好,后一辈青年也好,知道当年有这么一个艰辛的情况,给大家一个地方回忆一下。
如今,在渔具店内,已经见不到这些虾笼的踪影,渔民也已经改用网织的捕虾工具。据渔民介绍,这种虾笼现在已经非常少用了,甚至接近淘汰。现在,渔民捕虾都会用我身边这种俗称是“虾饺”的工具来捕虾。
夕阳下家家户户织虾笼的场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西约村这条小巷,却能唤起我们的回忆,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虾笼,曾经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编织者”,以及一份永恒不变的浓浓乡情。
大家有时间,不妨也去这条小巷去走一走,跟陈婆婆学习一下织虾笼的手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