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产养殖者来说,越冬前的池塘清理及越冬期间的池塘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合理的越冬管理是来年池塘高产、稳产的基础,因此在越冬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充足溶氧、防缺氧,满足养殖动物呼吸需要。
每年进入冬季后,出现养殖池塘泛池的现象明显减少,比起夏季和初秋高温季节发生率明显减少。但是,有些池塘仍会在冬季出现泛池泛塘,比如肥水池塘、深水池塘等。这些情况,常因忽视管理而发生冬季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甚至严重死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冬季水温下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变弱,水体中溶氧含量随之下降,很多有害物质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水中积累,同时在一些密度较大的养殖池中易发生缺氧现象,在这个季节保持溶氧的有效措施就是减少耗氧。为了减少浮游动物的耗氧,在越冬之前应对池塘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杀菌,以减少微生物的呼吸耗氧,可用益生菌分解塘底的大分子有机物,降低耗氧因子;此外减少有机肥料的使用,过多的使用有机肥容易造成有机物耗氧过多和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这些都可导致鱼类死亡。
2、加注新水,防浅水,保持水位稳定
进入冬季后,雨水少,很容易造成鱼塘中水位明显降低。冬天鱼塘水浅、水温变化快、温差大,会给养殖鱼类的生长带来不利。同时随着水体变小,养殖鱼密度随之增大,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浓度变会升高,这些都会对养殖鱼造成危害。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水位,防止因浅水而造成鱼体的冻伤,提高水位,增加水体容量,既可保持相对稳定的水温,又可以改善水质条件,是降低越冬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日常还应做好管理工作,检查漏水、渗水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水位下降10~15厘米时就必须补充新水,保持水位稳定。
3、坚持冬季喂养,提高鱼类增重率和增强抗病力
传统养殖观念认为,冬季气温低,鱼类在越冬期的3~4个月时间里可以不投喂食料,养殖动物靠消耗体内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一般会导致成鱼体重减轻6%~8%,死亡率3%~5%;鱼种因个体小而忍受不良环境的能力比成鱼差,体重减轻10%以上,死亡率为8%~10%;特别是一些体质瘦弱的鱼种,越冬期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同时,因鱼类长期断食,抗病力差,开春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体质,直接影响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实验发现常见水产养殖动物在水面不发生冰封的情况下还保持进食生长状态。在越冬期补充投喂精饲料,不仅鱼体丰满度、体组织和血液等主要生理指标保持越冬前的正常水平,而且平均生长率达12%~14%。翌年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利润率均能提高。鲢、鳙鱼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坚持冬季喂养则效益更高。
鱼种在冬季摄食和增重的情况与规格密切相关,规格越小摄食越强烈。从整体情况来看,鱼种冬季的摄食强度和增重率高于成鱼。因冬季水温较低,鱼类消化酶的活性较低。所以,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蛋白质含量要求在30%以上。投喂量根据水温情况、鱼体大小和鱼群密度综合考虑。适当加入免疫增强剂“新酶肽免疫多糖”并及时观察并处理好越冬期间常见病,如水霉病和寄生虫病。
4、防冻害,做好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害,因此需要根据养殖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如设障避害,抵挡北风;用肥料发酵、分解、释放出热量的原理来施粪升温等。
越冬前,向越冬池内注入含浮游植物丰富的肥水或在越冬池塘里施入“多肽氨基酸肥水膏”、“汉宝肥”等培育浮游植物,保持水体透明度在50-70cm之间。切记,要遵循少量多次,因杀虫后控制浮游植物繁殖的浮游动物很少,很容易导致水体过肥。
总之,不管气候如何多变,我们都要防患于未然,确保水产品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