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由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者根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很可能受到忽视。但由于该病可以造成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等,引起的隐性损失巨大,因此需要养猪人的足够重视。
本文摘自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疾病问题是影响中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猪病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感染性疾病,又有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又分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染性疾病往往是群体发病,可以造成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容易引起猪场高度重视。寄生虫病则往往表现亚临床感染或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饲养员、兽医甚至猪场老板都可能忽视寄生虫病的存在和影响。然而,除弓形虫外,普通的寄生虫很少造成猪的高死亡率,但由于寄生虫可以造成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等,引起的隐性损失巨大,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认真对待。
1 猪寄生虫的种类
1.1 按寄生部位分
按寄生部位分可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虫、猪虱、蜱和蚊等;内寄生虫是一切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生物。例如可寄生在猪消化道、肺、肝和血液管道,甚至是脑组织和眼球中。
1.2 按生物学特性分
寄生虫按生物学特性可分为蠕虫、昆虫和原虫。蠕虫又分为绦虫、吸虫和线虫(蛔虫、鞭虫和结节虫等);昆虫包括螨虫、猪虱等;原虫则包括弓形虫、球虫、肉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等。以前盛传的附红细胞体则不属于寄生虫,目前已将其归类于嗜血支原体。
2 猪寄生虫病的危害
2.1 寄生虫的感染率
1988年的美国普查发现,蛔虫病与鞭虫病是群中感染率最高的两种肠道寄生虫病,鞭虫病的感染率高达45%。目前我国小规模猪场或散养户的蛔虫病感染率高达86%,鞭虫病的感染率高达52%。但全进全出的规模化猪场,内寄生虫的感染率明显下降,尽管大部分内寄生虫感染并没有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亚临床感染),但虫卵检查或者屠宰检验总能发现嘎然的线索。
2.2 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无论是内寄生虫病还是外寄生虫,这些消耗性疾病最大的危害是影响猪场的利润,一方面成虫可以大量掠杀宿主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幼虫移行过程中以及成虫寄生均可破坏营养物质的吸收,肝脏的破坏也会影响到营养物质的转化和作用,使得感染猪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可使育肥猪生长速度下降2%~21%,如果纯蛔虫感染,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60g左右。而螨虫感染则可降低4.5%~12%的生长速度,因此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由于猪场感染往往不止一种寄生虫,往往存在内、外寄生虫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损失叠加是必然的。寄生虫感染可使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单在美国,每年疥螨病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3亿美元,甚至高于蓝耳病。而1994年单纯蛔虫感染就造成了美国养猪业6010万美元的损失。表1列出了蠕虫不同程度感染造成猪场的损失。
2.3 繁殖能力下降
尽管寄生虫感染很少引起母猪死亡、流产等,但可以引起产仔数下降、采食量下降、泌乳性能降低、发情率降低和断奶前仔猪成活率降低(每头母猪每年可少产1.34头断奶仔猪)等问题。
2.4 死淘率提高线
球虫可以引起哺乳仔猪的腹泻、脱水以及肠绒毛的大量坏死,使猪的生长严重受阻,形成僵猪,最终被淘汰。而弓形虫可以引起流产、死胎甚至母猪的死亡,也可引起商品猪的发热(类似于猪瘟的表现)、死亡、更为严重的是弓形虫可以感染人类。一些蠕虫严重感染(如胆道蛔虫、肠梗阻)时可以造成恶病质,也不得不淘汰。
2.5 传播疾病
由于寄生虫感染造成了组织器官的损伤,这些寄生虫本身也可携带某些细菌,因而可以促进或者直接传播某些疾病。如虱和螨虫可以损伤皮肤,从而促进附红细胞体病、渗出性皮炎、猪痘等的感染。
2.6 免疫抑制
虽然寄生虫感染不如病毒感染或霉菌毒素中毒引起的免疫抑制强烈,但寄生虫感染也可以表现某种形式的免疫抑制,其机理还没有完全清晰。机理之一是寄生虫感染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引起的免疫抑制。有些喜宝是髓息来源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功能,在病理情况下可大量扩增,包括各种感染、肿瘤和急慢性炎症等。寄生虫感染一般都伴随免疫逃避和显著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现象,一些种类的原虫和蠕虫感染过程中MDSC可扩增、活化,表现出免疫抑制作用。已经证明,猪鞭虫感染可抑制其对常在菌的粘膜免疫力,导致发生坏死性增生性结肠炎。
寄生虫感染一般很少作用于免疫系统本身,往往通过感染引起营养不良或不平衡造成免疫系统的功能难以发挥。寄生虫感染往往引起采食量下降,也可引起营养物质北掠夺,或者营养物质吸收减少;或者引起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导致感染猪贫血,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需要充足的营养为基础,营养不足,免疫系统的功能则不能完全发挥。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弓形虫可以破坏淋巴器官,引起免疫抑制。虫体产生的毒素可以被机体吸收,影响免疫系统,从而降低猪的抵抗力。
3寄生虫的免疫
3.1 寄生虫抗原
寄生虫的抗原十分复杂按来源可大致分为排泄/分泌抗原和体抗原。在免疫学上重要的抗原可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直接作用,例如,虫体体表的表面抗原、虫体的排泄分泌物、蜕皮液、囊液以及在虫体寄主的的细胞膜上表达的抗原。这些抗原中,有能引起宿主对体内寄生虫或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保护性抗原。寄生虫的虫属、虫种、虫株或生活史周期之间可分别存在共同抗原,但也有相应的特异性抗原。
3.2 免疫应答
虽然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体内的免疫应答,但对消灭感染的作用极小,因为寄生虫能运用多种方式逃避这些反应和反应造成的后果。寄生虫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机体可产生抵抗力。体液免疫的抗体包括IgM、IgG、IgA、IgE、IgD。感染的初期,血液IgM水平上升,以后为IgG上升。在蠕虫感染,IgE水平常升高,分泌性IgA可见于肠道寄生虫感染。细胞免疫的主体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或由其他炎症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带虫净化免疫是短暂的,母猪每年要驱虫,生长育肥猪也要定期驱虫,每次驱虫很多猪场都能看到很多的蛔虫成虫。
3.3 免疫逃避
虽然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寄生虫能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增殖,长期存活,有多种复杂的机制,包括寄生虫表面抗原性的改变如抗原变异(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时,其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异,直接影响免疫识别。而宿主体内每次产生的抗体,对下一次出现的新变异体无作用,因此寄生虫可以逃避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抗原伪装(寄生虫体表结合宿主的抗原,或者被宿主的抗原包被,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为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创造力条件),也可通过多种破坏机制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等。但是,任何一种寄生虫的存活机制均未能完全研究清楚。补体调节因子如CD55、CD59等可能在寄生虫的免疫逃避中起重要作用。
4 诊断
一般情况下,外寄生虫的感染容易通过临床症状(如瘙痒和皮肤状况)做出诊断,但内寄生虫的感染震旦则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虫卵检查以及屠宰检验(乳斑肝)做出确诊。
5 防治
寄生虫感染造成的损失似乎是温水煮青蛙,不会短时间内引起毁灭性的损失,但可严重吞噬猪场的利润,等年底盘点或者计算成本和利润时才知道损失多大,但为时已晚。由于寄生虫感染是普遍的,而且环境中的虫卵对温度、干燥、消毒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很难从环境中完全清除。而且由于散养户猪场土壤中更容易存留虫卵或者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因此寄生虫感染率更高。
5.1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的目的是将寄生虫拒之于猪场之外,一般的猪都可携带寄生虫,虽然大部分时间看不到虫体,但可以检查到虫卵,所以依靠引种生物安全措施不足以预防寄生虫的感染,而大部分感染是来自于场内或环境中。
5.2 良好的卫生状况
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往往是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内寄生虫通过粪口途径感染是最常见的,而外寄生虫则通过污染的环境、直接接触而感染,或者通过某些媒介而感染,这要看寄生虫的种类及其生活史。因此,硬化地面,使猪接触不到泥土,或尽量减少猪只与粪便的接触,可以降低感染的概率。另外,使用清洁的饮水,避免饲料的污染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发酵床养猪最头疼的问题是寄生虫/虫卵的污染,日本学者藤原三男等人就报道过“发酵锯末猪舍”内的猪寄生虫病特别是鞭虫病暴发率显著增加。因此,这类猪舍需要特别强调寄生虫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高温发酵杀灭。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在彻底冲洗、消毒后,建议用火焰消毒1次,以杀灭猪栏内的寄生虫虫卵(一般消毒药或驱虫药对虫卵作用效果差)。
5.3 免疫
目前很少有寄生虫疫苗用于实际生产,主要是因为寄生虫的免疫非常复杂,制作合格的疫苗难度异常大,即使有疫苗,如弓形虫疫苗和囊虫疫苗,也因为大部分寄生虫存在免疫逃避的现象,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5.4 药物驱虫
最确实的方法是药物驱虫,根据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以及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需要制定策略性的用药方案,没有程序的驱虫是不能获得良好效果的。不同猪场,不同饲养模式需要不同的驱虫程序。目前药物驱虫存在很大的误区:一是重视育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母猪是猪场寄生虫的带虫者和传染源);二是认为一次性大剂量用药比多次小剂量用药效果好;三是不少猪场认为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是万能的驱虫药。
5.4.1 药物的选择
驱虫药的选择要求首先是安全,其次是高效,三是广谱,四是无残留,五是经济。常用的驱虫药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芬苯达唑/氟苯达唑、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
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多拉菌素等操作方便,能较好地杀灭内外寄生虫,但对移行阶段的幼虫效果差,对鞭虫的效果不确实;用药后,虫卵持续排出4~7天,吴杀虫卵作用;停药期长,饲料添加时需要5天,而注射时则需要18天;环境安全差,成本高。
对寄生虫有作用的左旋咪唑对线虫的成虫效果不佳,对幼虫的作用有限,对静止期的幼虫效果差;安全范围窄,因此很少使用。若母猪用药,丙硫苯咪唑可能致胚胎死亡,停药期通常较长;残留量要求严格。
芬苯达唑是安全、高效的驱虫药,主要用于蠕虫的驱杀。可有效驱杀危害猪的主要肠道寄生蠕虫(如蛔虫、鞭虫、类圆线虫和食道口线虫等)的成虫;可杀灭对肝脏、肺脏和肠道最有危害的移行性蛔虫、类圆线虫等的幼虫;还可杀灭虫卵,阻止蠕虫虫卵的孵化和发育,如用药10~12小时,虫卵内幼虫的发育北抑制;36小时后,成虫停止排卵。药物使用方便灵活,可在粉料、颗粒料中添加(可耐制粒的高温);适口性好,不影响采食量。最重要的是芬苯达唑安全范围广,耐受性高,可用于怀孕各阶段的母猪,仔猪以及公猪。研究表面,使用芬苯达唑后可显著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以及提高产仔数。
5.4.2 药物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多拉菌素、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可通过注射给药;伊维菌素/芬苯达唑可以通过饲料给药;拟除虫菊酯或双甲脒等主要通过喷淋或浇泼给药。由于原虫的特殊生活史和感染特征,一般的驱虫药对其没有作用,需要用特殊的药物。而吸虫、绦虫等的感染率很低,对猪场的危害很轻,所以不需要专门用药。由于不同猪场的饲养模式不同、感染程度不一、选择的药物不同等,所以很难给出通用的驱虫程序。
1)外寄生虫主要是疥螨,常用的药物为有机磷、二嗪农、拟除虫菊酯类、伊维菌素和多拉菌素等。根据其生活史,若能够杀灭成虫、幼虫或若虫甚至虫卵,一次用药即可,但若只能杀成虫,则需要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次(长效的注射药物除外),目的是在成虫产卵前将其全部杀灭。由于螨虫大部分寄生于猪耳廓的内侧,一般喷雾或浇泼剂作用不到这些部位。可选择的方案是注射用药,如可注射伊维菌素(“害获灭”)、多拉菌素(“通灭”)等;也可用双甲脒、敌百虫或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喷洒、浇泼全身,但耳朵内侧需要特殊处理(如棉球蘸药涂抹)。而且由于地面、猪栏、料槽等的污染可以造成螨虫传播,所以在猪体表喷淋或注射的同时,建议将地面、料槽、猪栏等猪嫩接触到的部位全部喷洒一遍。有些猪场通过高密度的用药以及环境杀虫措施,可以净化螨虫。一般猪场母猪上产床前间隔7~10天喷淋2次,或注射1次,以减少母猪对仔猪的虫体传播。高频主在50~60日龄、110~120日龄分别间隔7~10天喷淋2次。
2)内寄生虫以蛔虫、鞭虫等线虫为代表,所以需要选择首先对鞭虫、蛔虫(包括成虫、幼虫和虫卵)有效的药物。由于注射用药没有特别的优势,所以建议在饲料添加芬苯达唑,因为其抗虫谱广,屠宰前无需停药。程序上则建议母猪每季度用药1次,每次连续用药5~7天,或者上产床前连续用药5~7天;商品猪则可在50日龄、110日龄分别连续用药5~7天。有些品牌的芬苯达唑可以在提高用药浓度后一次投服,因为其制作工艺不会对猪造成任何副作用。伊维菌素等对内寄生虫的驱除作用不理想,不建议使用,但很多厂家已经有了芬苯达唑/伊维菌素复配的药物,不同厂家的质量差别很大,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做出选择,不能只看价格。内寄生虫的净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需要猪场按程序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只有猪场老板觉得有控制寄生虫的必要,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寄生虫病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控制。